星期日, 三月 17, 2013

夜游台北

附注:网上搜寻得来的照片,一位名ckw的用户拍的,很漂亮。原址是http://www.panoramio.com/photo/6658308

上周出差台北,在台的最后一晚,很想逛一逛诚品信义店。

按道理从我入住的饭店到书店的距离,要搭地铁去书店才是。但我看天气还不错,目测台北治安也还好,就胆粗粗地一个女生,晚上十点多步行约十五分钟到了书店。

周边的商店都打烊了,要进入诚品就只有一个入口,我傻傻地从正门转到侧门,再到另一个门口,才找到了入口。

陆续还有人客鱼贯搭电梯进入书店,我也尾随人群上了二楼,双手还插在出国前才买的黑风衣袋子里头取暖。

书店里的书种类包罗万有,从古典文学到最新的翻译文学,你想得出,就可能找得到。杂志区也有够宽敞,还有日韩欧美的杂志。

可惜我身上的台币有限,计算下来,只能买一本杂志及一本书。那一本书要买绘本?DIY纸雕指南?职场生存策略?护肤美容化妆宝典?尼采哲学语录? 想买的太多了。在书店泡了好久,直到十一点开始,书店每十五分钟便提醒客人,十二点要打烊了。

十一点四十五分,我终于挑了一本《精品策略》及杂志,完完全全把身上的纸钞给花光。

结帐时,收银员很自然地问:“有会员卡吗?”什么的,随口答:“噢,没有耶。”

还是很莫名地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。因为我最想感觉的,是在那么一霎那,在那一个场景,你觉得自己就是某个城市的一分子; 踏踏实实感觉到他们的生活方式,他们的思维路线;就如一张从未看过的地图,现在摊开了在你面前,给你细读。

两年前去台北,随团游虽然参观了很多景点却没啥感触,却在这次短短几个小时,短短路程的台北夜游,感受到了一丝道地。

可能,这就是我在每趟旅程当中,所追求的一种感觉。

星期二, 三月 05, 2013

十二西西的MK

马大十二宿舍中华福利与文化学会(或简称十二西西)的年度重头戏:中华文化之夜(Malam Kebudayaan Tiong Hua, MKTH),不知不觉踏入了第十届。主办单位很有心思,筹齐了十届的筹委会照片及标语,打印在一张A5纸上。



十年MK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或该说,每个当事人心目中最璀璨的中华文化之夜,就是自己是筹委会一份子的那一届。

而我有幸成为第四届中华文化之夜的一份子。那一届特别多故事:礼堂被火烧了,被逼迁移户外举办,成了至今唯一的户外中华文化之夜。还有唱作俱佳的友人灌录了《映明韵》,到今时今日的MK还在播。不知大家在听着,唱着这首歌时,知不知道其实原唱者就在台下的观众席?

第五届的文化之夜,当时是西西版的我,成了“守护”MK的其中一个(就是so called顾问啦)。这个活动本来最大的宗旨就是团结大家:因为办活动,大家得以交流,感情得到升华;团结一致的时候,争取福利就更胜卷在握,大概是这样的意思。然后也有发扬中华文化及培训人才这样子啦。

只要达到宗旨,呈现方式,对我而言反而是其次。

所以那时我们建议当届筹委会以一个主题贯穿整晚的表演,可能会比之前一个个独立的表演节目来得有连贯性。可能是一个主题,颜色也好,季节也好,什么都好。就突破一下嘛。当时的筹委选择了以舞台剧的方式带出节目,我特别记得那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。

之后我们被年长一届的鸟到臭头。其实我还挺不以为然:活动是生动的,为何要死板地跟着一个模式办呢。

但从第五届后,每一届都是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。就在第十届的表演结束后,与一个当年的“年长一届”谈到,他趁机调侃:“就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要这么做,所以他们就跟咯。”

无言。

Halo,juniors也会想的嘛。舞台剧做显了,下次不就换个方式,不做舞台剧了,以劳什子“二十四节令”啦,“十二生肖”啦;作为主题,然后让大会司仪带出每个节目,也是可以啊。其实以前的司仪确实很有发挥的,因为整晚的演出都要靠他们来联系起来,所以有两个妙语如珠的司仪很重要。

没人强迫一定要办舞台剧,因为中华文化之夜不是PTUM。但连续看了六年舞台剧,如果以后的筹委也被局限在舞台剧,未免可惜。但这一切,就让接下来的人去思考吧。

所以,抱着欣赏的角度,我仍然看到很多令人赞叹的地方。每一个演出必然有赞有弹,但我所看到的演出里,有时事触觉,苏丹街也好,Listen姐也罢,还有挑战更高权威的Yes和No事件;有娱乐成分,始料未及的Harlem Shake,谐音字的笑话;有幽默,有用心。布景的大字框,旗帜,馆名,剪影都是心思(就不知礼堂上悬空的水母是不是他们的作品,还是其它活动做了留下的);节目前的Silent Phone广告,预告片及西西歌MV,也估计花了一定时间及心血。

At the end of the day,大家开心,感情变好了,老套说一句,可能比办活动前更团结了。不就行了。Hipster的年代来了,想不认老都不行噜。

后记:

原本感受也仅此结束。却看了奕灵的部落格后,不禁唏嘘。

投入社会染缸三年有余,当年的棱角早已磨蚀了七七八八。以前那个我素颜四眼、清汤挂面,敢怒敢言,无厘头,动辄动手捏人,直至受害者手臂黑青呼痛求饶为止。那个我,简单两个字:张狂。

现在,说是还年轻,但早已过了通宵达旦办活动、半夜喝茶吹水,时间任由你挥霍的日子。

那天回去,发现连以前说话不饶人的senior,火焰都完全收敛起来了。

“心态老了。”他笑说。

活动结束后,原本我连照片都不打算留一张,朋友说:“拍张照片吧,以后也不懂会不会再来。”反正都来了,不是吗?几个老人家在舞台角落靠着那幅提着“鼓”一字的道具拍照,前面尽是兴奋的表演者,挡住了摄影师站的位子。其中一个老人家半开玩笑地对着juniors背后喊:“闪开喂~seniors要拍照啦~”

几个juniors回头,一副“你是乜水”的表情。

哑然失笑。我突然想起以前的我,很狂傲,喜挑战所谓权威,也是一句顶一句地:“你们是老几?”。现今,匆忙留了影,还是把舞台交还给juniors吧。

现在的我,是否成为了年少轻狂的我所想成为的人?天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