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二月 10, 2012

兽性 vs 人性

人是一根绳索,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——绳索悬于深渊上方。~尼采
Man is a rope, tied between beast and overman—a rope over an abyss.~Friedrich Nietzsche "Thus Spoke Zarathustra"


要使用兽性还是人性,重点在周遭因素的配合。

我老爸说过一句浪漫废话(就是那种听起来很有道理,其实讲了差不多等于没有讲的话):
“有没有智慧的分别在于,有智慧的人懂得在什么时候做什么。”

(我哪懂几时是几时?)

“就说了,那就是有没有智慧的分别呗。”

在Maslow提出的人类需求金字塔里,最基本的是生理上的需求,随之的是安全感、归属感、自重,到最后的自我实现。

兽性固然适用于最基本的需求上,但何尝不能运用在最终阶段?

多少大亨就是有着嗜血的兽性来自我鞭策。

其实是同时发生的几件时事,让我想到兽性人性的课题。

事件一:KFC员工打人事件

背景:简单来说,某顾客排队买炸鸡,一小时后被告知炸鸡售罄,顾客鼓噪,与员工对骂后演变成肢体冲突。

详情:按这里看当事人说什么。这是顾客的说辞,我懒得去找员工的口供。按这里看报纸。星洲日报。

重点:呃。因为打人和被打的不同种族。还有对话出现敏感字眼。经过各方面的渲染,就很大件事,上完报纸。

在这种不懂大选几时来的关键时刻,突然冒出这样的一个案子……后果我不懂,但肯定麦当劳生意会变好。(其实说不定KFC自此以后有另一派拥趸——谁懂?)

事件二:英国白人在地铁辱骂亚裔事件

背景:更简单描述。如题。

详情:按这里看短片。相当佩服旁边那巴基斯坦男。好涵养。按这里看新闻报导。这次看明报。

重点:整件事就是重点。背后可能是经济不景、失业、竞争、各族的优劣势、入学机会、不满情绪、种族课题……

事件三:哈佛大学招生涉嫌歧视亚裔

背景:针对族裔的不同而诞生的双重标准。(似曾相识?)

详情:按这里看中国报导。人民网。

重点:鼎鼎大名的哈佛。学子心目中的圣殿。竟然也这样。背后的原因……如事件二里所提,种种因素带来的压力,让人性屈服?

其实那可能也是人性。自保的人性。当我富裕时,当我隔岸观火时,当我吃饱了桌上还剩下很多食物时——什么都没所谓。

反之——你要小心了。这就是人吃人的时代。也没什么。就如Darwin说的,适者生存。在这种时候,可能什么兽性人性的,都不重要了,不是吗?

星期二, 二月 07, 2012

食指大动的一月

纯粹回顾一月做了啥。

还真吃了不少。一月一日带了家人去吃我很推荐的D'italiane Kitchen,在Sunway Giza里面。

点了Mozarella In Carrozza为开胃菜,正餐是鸡肉白酱意粉、柠檬鳕鱼及夏威夷批萨,还有一个巧克力心太软蛋糕为甜品。

虽然只拍了两张照片,但是这家餐厅的食物真的很不错。




两周内还去了旺角茶餐厅、Nando's、日本餐Ichiban、韩国自助餐Seoul Garden、日本餐千寿……肥死 Orz

月中是公司的Annual Dinner,在PJ Trade Center里头的Eco Bar举行,主题是“杀手”。


我随便找了个羊角用锡纸包住,唬烂说那是个冰角,杀人之后凶器化为乌有,不留下任何证据,呵呵。

最佳杀手是黑玫瑰,因为她很有心思地把玫瑰喷漆呈黑色来杀人~

最佳凶器是个血滴子,重点是我们全部同事目睹当事人投入了很多心血来做这么一个凶器。


抽奖抽到了一架DVD机。显一下。


那儿还有得玩桌球,第一次握球杆 =..=


与BOD在双威金字塔Capricciosa意大利餐厅的聚餐。



某周末去Dirty Nelly's兑换之前在Groupon买的餐卷,说来苦水一大堆,这些以后再讲。

还有某晚“屈”到老板请吃韩国餐Daore,餐后还去Beer Factory续摊,呵呵。继上次被灌到很没仪态地吐后,这次还真的自制很多了…还真是经一事长一智啊。

农历新年期间就是吃喝玩乐呗。当然少不了补眠。

然后就开工了……


月尾哥带了我们一家去安邦那儿一个泰国海鲜餐厅吃,便宜好吃,就是服务有点慢。总结这一个月,嗯,吃了不少 =..=

二月要多做运动啊。

还有说那信用卡嘛,什么research都没做,就只在论坛看了些讨论。

不过还好看完了一本书。

星期四, 二月 02, 2012

翻开回忆

有晚突然去翻了旧时的日记。

那是本很特别的日记,里头的文章零零散散地,从1999年(当时我12岁)写起,至今不超过二十篇。

回忆起从前总是莞尔,纵然发生的事情当时未必是愉悦的。看到小时的我,明明就乳臭未干,写起来却老气横秋,呵呵。偶尔还有插图形容发生的事,这点就比现在我写的部落格强了,哈。

翻到最后,是以前抄下来,一来一往的短讯。
短讯更后面的一页,还有好几天互相missed calls的记录。
原来当年还做过这些事啊……虽然现在莫说短讯,连号码都删除了。

再追溯远一点,中学时我还与同校的朋友通信呢(其实天天有见面聊天)。

这种信件、日记、短讯、missed calls的年代似乎渐行渐远了(就好像白鸽传书对我们而言是咸丰年代的玩意儿那样)。但拥有过这些年少轻狂的岁月,感觉也不赖嘛。(虽然看回以前做的傻事,会自个儿尴尬:还真丢脸下……)